需要图画感
知识的载体是语言。而语言的本质就是帮助人形成知识的图画感。当然,图画的具体细节可能因人而已(就像同一个剧本因导演不同而拍出来的电影不一样)。
例如汉语,每个字就是一幅图画,几乎是用图画的本身来代表意思。
英语,由于每个字母不是一幅图画,所以,就特别强调语法结构,用语法的变化来使得整个句子或者段落完整从而形成图画感。
所以,英语相对汉语比较容易啰嗦,但是却准确,因为细节描述的多。
音乐也是一样,没有对音高的图画感,几乎是很难记住音的走向。
计算机也是一样,如果我们对一段代码,无法形成图画感,无法感知里面细微的运作,那么就几乎可以说不认识这段代码。
总之,那些以为自己知道的知识,但如果缺少了图画感,那么我也有把握说:其实我不知道。
需要学会画图
知道图画感的重要性之后,接下来就是需要学会画图。画图,首先要有全局观,其次是把每一个细节都画好。
全局观:也就是框架和模型的选择,是需要学习的,全局观的提升会带来整幅图画的提升。
构建框架,框架里面分为若干个组件,例如,列出一个1,2,3,4,然后每个下面继续细分1,2,3,4…
这其实就是一棵树的形状。或者,可以进行切割,看看可以分成几个部分,每个部分是什么。
细节:只有框架的组件,而没有细节,或者细节不够,那么整幅图画就不足以让人产生图画感。
对于组件之间,就是看它们的关系如何,是递进,还是依赖等。对每个组件之内,就是看是如何具体流水线工作的。
图画画的好,才有真正的记忆力
作为一个普通人,我深深地了解到记忆力在我身上是多么的似是而非,如果自己没有花时间来仔细地构建这样的图画,几乎可以说自己是无知的,是没有记忆力的。
图画化的好,才可能有强记忆力,以及带来的各种好处(例如可以在图画上构建更复杂的图画)。
我们学习的所有内容,其实都可以画成图画。难点就在于:一个是框架不够好,另一个是不知道怎么画细节。
细节要画的好,需要投入肉眼可见的大量时间;框架要画的好,需要更高的启示,就不是时间可以衡量的了。
需要尊重记忆规律
人的记忆力是会衰退的,就像图画随着时间会褪色。实际上,人的遗忘规律和画作褪色的规律还不太一样。
画作也许是一开始就画好的,而人对知识的图画,在复习的时候,会画上更多的细节,甚至有框架的调整。
而且,人是需要短期内加强这幅图画的,越早期加强,就越稳固。也许这个短期规律的根本原因还是在于人一开始画的图不够好:细节不够好,框架也不够好。
如何不好:很模糊,很主观,有时会忽略掉重点,或者有盲点(看到了但看不见)。
只有重复的构建细节,不断地加强细节,画清楚每一个细节,才有可能形成真正的记忆力。
这里注意,重复并不是记忆力的核心。重复只是保证大脑有足够的时间来构建细节以及思考如何构建框架。
如果每次都是机械的重复,脑子并没有进行思考,那么效率会很低,最终就会看起来很勤奋了,实际上结果很差。
记忆力我推荐使用: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APP。可以把自己的学习到的要点记录到它里面,按照时间提醒来复习。
这个APP本身不会帮助记忆,而是可以合理的提醒去复习的时机。
可以越画越好
有些记忆力天才也许以为是自己的记忆力比一般人强,殊不知也许是不知觉的用到了这个规律。
普通人就吃亏在根本不知道可以构建图画,遇到问题,只满足于理解,对记忆,对掌握没有要求,或者极容易被带偏,或者画图效率低。
专注于构建图画,哪怕一开始图画画的很差劲,只要开始画,就有机会突破,细节画地越精细,其实不会浪费时间,而是长期看会节省时间。